更新時間:2025-09-24 09:55:04作者:佚名
《雨巷》營造了一個充滿深刻隱喻的抒情氛圍。其中,詩人將那個時代陰郁壓抑的社會狀況比作一條綿長、狹窄且空曠的“雨巷”。這條巷子里,聽不到任何聲響留學之路,感受不到任何喜悅雨巷的寫作背景,也見不到一絲陽光。而詩人本人,正是這條“雨巷”里踽踽獨行的迷茫身影。
他獨自一人,心中存著個美好的愿望。這個愿望是,能有一個美好的愿景展現(xiàn)在眼前。詩人筆下那個“丁香般的”女子,正是這種美好愿景的化身。
但是詩人清楚,那令人向往的愿景極難達成。她與自己同樣背負憂愁與失落,而且那些感覺短暫易逝,仿佛夢境般從眼前流走。剩下的,僅是詩人獨自在昏暗的境遇中徘徊,以及那如同虛幻的憧憬一般消散無蹤的期盼!
擴展資料
《雨巷》創(chuàng)作于1927年夏,經(jīng)歷了“四·一二”屠殺的血腥背景。作者當時22歲,曾因參與革命活動被拘捕。面對全國范圍的白色恐怖,他在痛苦中感到迷失和困惑。他寄居在江蘇松江朋友的家中,孤獨中品味著“當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所承受的艱辛”,“夜晚靜聽風聲雨巷的寫作背景,白天臥床聽雨”,在陰沉的氣氛里期盼出現(xiàn)美麗的彩虹。
生活條件窘迫,整日里對著窗外皎潔的月亮,伴著身邊的書籍,詩人只能在過去的足跡、年少時的絢爛以及星光照耀下徘徊,從中尋找些許安慰。個人性格中的細膩、憂愁,加上時代的沉重負擔,讓《雨巷》成為詩人內(nèi)心對現(xiàn)實陰暗與理想破滅的映照,里面充滿了猶豫失落和悲傷苦悶的情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