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22 16:57:22作者:佚名
三月三日,教育主管大人袁貴仁參與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式時,向媒體透露信息,處理跨區(qū)域升學政策事務,主管部門正督促各省市迅速落實,當前已進入收尾環(huán)節(jié),預計十個月內將公布具體辦法。
他同時說明:異地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滿足多項要求,不僅關乎城市接納程度,也涉及家庭背景和學生自身條件,家長必須在當?shù)鼐蜆I(yè),具體情況紛繁復雜,部分城市執(zhí)行標準更為嚴格,教育部門正著力促進此事,希望各省市能迅速落實。
早先,山東省在全國首先打破了高考戶籍壁壘,頒布了相關政策,規(guī)定自2014年開始,外地考生獲準在山東省參加高考。袁貴仁透露,教育部的異地高考改革草案與山東省實施的措施“理念上相符”。
國家教育部門負責人杜玉波作為政協(xié)委員補充說明,各省市需要在歲末制定具體方案,明確異地參加高考的執(zhí)行步驟。
兩會啟動之際,相關表態(tài)迅速引發(fā)廣泛關注。會議期間,異地升學招生問題成為焦點,吸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討論。
國家跨區(qū)域招生考試即將啟動,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考試資格的認定方式、如何保障本地學生應有的利益、具體推行的時間這三項核心議題,依然亟待明確的回應。
異地高考政策久拖不決
這并非袁貴仁首次就此問題表明立場,早在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就曾公開指出,關于流動人口子女在當?shù)貐⒓又懈呖嫉陌才?"很快就會有相應計劃","當時正與上海、北京兩地共同商討"。
接收到這個消息后,那些長期在北京工作和居住,卻因為孩子無法在北京參加高考而感到擔憂的家長們,終于有了新的期盼。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二十位在北京的家長,他們都是外地務工人員,將一份關于學籍與戶籍分離北京異地高考,依據(jù)居住地及學籍來決定高考地點的提案,遞給了教育部學生司的工作人員,這些家長的孩子大多在北京接受了小學和初中的教育,現(xiàn)在正面臨高考。
2011年10月,他們向公眾公布了非官方的《隨遷子女在輸入地參加高考的安排》,同時將其提交給教育部機構。該安排建議,不再將戶口登記作為高考報名的門檻,而是以學籍和父母長期居住地的狀況作為判斷依據(jù)。詳細辦法包括,跟隨父母在常住地完成學業(yè),并且高中階段擁有超過三年的不間斷學籍記錄,那么高中畢業(yè)之后便可以在常住地參與高考及錄取過程。針對北京、上海等特殊區(qū)域,方案另有具體安排:若學生與父母長期在居住地就讀,擁有連續(xù)四年的學籍記錄,那么高中畢業(yè)后便能在居住地參加高考,并享受當?shù)劁浫≌摺?/p>
這些外地家長每月向教育部信訪部門遞交公開信,期待獲得清晰回復。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家長志愿者自發(fā)成立組織,在地鐵站、廣場等公共場合開展宣傳,目前已獲得將近十萬公眾的支持簽名。這個所謂的民間版《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是他們通過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并且召集了專家學者、家長以及媒體記者進行多次討論后才最終形成的。
然而,這些嘗試均未取得任何效果。部分學生已升入高三,另一些則與家人分開,回到從未真正生活過的戶籍地,通過社會考生身份參與當?shù)馗呖肌_€有人不得不決定出國深造。
這位網(wǎng)名叫“網(wǎng)上游”的家長,孩子在北京某所著名中學就讀,學業(yè)成績位列班級前列,曾獲得北京市級三好學生稱號。由于孩子沒有北京市戶籍,經(jīng)過反復權衡,這位家長最終遺憾地選擇讓孩子進入民辦學校就讀,目的是為將來出國深造做準備。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在北京接受教育,家鄉(xiāng)的教材體系與北京存在差異,即便回去參加考試也難以取得理想分數(shù)。
教育主管部門早前透露過,計劃于2011年歲末制定相關措施,然而至今未見落實,對于民眾的反映也未給出具體回應。一位家長代表將目前這種狀況形容為已經(jīng)無法再忍受。
異地高考涉及城市承載力和多方利益
反對在非登記地參加大學入學考試的情況,被稱為“流動考”。三月七日,于全國政協(xié)教育小組會議期間,袁貴仁部長再次受到媒體人員詢問,他清晰表明:“不認同‘流動考’這一表述。我們旨在協(xié)助進城工作者的子弟,在完成基礎義務教育后,能繼續(xù)接受高等教育。讓非登記考生參與大學入學考試是整體趨勢。”
依據(j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持續(xù)制定高考改革計劃。2010年歲末,國家教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派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開展高考改革計劃的研究工作。該研究涵蓋16個方面,其中一項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接納地參與高考的舉措”。也就是說,高考的調整涉及諸多領域,涵蓋考試方式、評估標準以及錄取流程等,而外地考生能夠在當?shù)貐⒓痈呖迹瑑H是這些調整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有教育界人士,參與過教育部相關專題調研,表示這部分內容討論次數(shù)眾多,幾經(jīng)撰寫,反復修改,是討論最為深入、狀況最為復雜、耗費時間最長的部分。民間部分建議,并非全無借鑒價值,家長從自身角度出發(fā),看法略顯片面,實則牽涉到各地社會管理、教育資源配置、土地征用等諸多層面的問題。當?shù)卣兴檻]北京異地高考,若解除高考管控,可能會引發(fā)教育資源匱乏的困境,同時也會形成顯著的人口負擔。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這種影響尤為明顯。
以北京為例,近些年,北京的高考報名人數(shù)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但是從2013年起貝語網(wǎng)校,因為“金豬寶寶”、“奧運寶寶”等2007年、2008年出生的兒童陸續(xù)達到入學年齡,導致入學需求將顯著提升,初步估算顯示,2014年北京市預計有18萬名新生入學(相比之下,2009年僅為7.2萬名),因此這些孩子在未來各個教育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目前北京的高考錄取比例或許在孩子們升學之際不再如此可觀,這存在不確定性。
楊東平,擔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并是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認為非戶籍子女在居住地參加高考的政策制定和公布進展緩慢,背后潛在因素是各地資源與人口之間的不匹配問題。異地高考并非僅僅關乎考試地點的選擇,它還與考試制度及錄取辦法緊密相連。同時,當前整個高考改革計劃都陷于停頓。
2011年7月5日,湖北省教育考試院發(fā)布過一份《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該方案指出,外地戶籍但在湖北就讀的高中應屆生,只要學籍在湖北注冊三年,就能在學籍地參加高考。政策從2009年秋季入學、2012年畢業(yè)的學生開始執(zhí)行。
但是,在當年十月二十六日,湖北省公布了關于二零一二年普通大學入學考試報名的規(guī)定,報名資格依舊是“持有湖北省本地戶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外省學生依舊無法在二零一二年辦理跨省高考。
也有人提出,如果恢復高考統(tǒng)一命題,異地高考就會名存實亡。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向公眾征求意見期間,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就召集研究人士,反復商議,擬定了一份《民間高考改革方案》。從學習者的權益角度出發(fā),倡導建立全新的考核與錄取機制,著重推動學生與教育機構的相互挑選,維護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確保高等院校招生擁有應有的自主空間,以此作為核心指導原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張將增加考生選擇范圍、賦予高校招生自主性作為中心任務,構建以標準化測試為根基的多元考試體系與錄取機制,達成考生可自行決定測試種類、自主挑選院校、獲得多次錄取資格的成效。其核心要義為:標準化測試,分級多元體系,院校自主選拔,多次申請錄取,確保公平合理。
然而統(tǒng)一考試并非現(xiàn)實方案。已有十六個省區(qū)實施單獨出題,部分省區(qū)因能力所限,難以維持水準,已公開表示傾向統(tǒng)一考試。但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區(qū)長期自主命題,注重差異化和個性化,拒絕回到統(tǒng)一出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