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1-02 10:11:38作者:佚名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黎風海韻一館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慧玲圖\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鯖鯊,一頭張著大嘴的,其生命瞬間被定格;古瓷器,在陳列柜里,略顯神秘,記錄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黎錦藏品,一件件光彩奪目,令人感嘆海南先民織造技藝之精良……走進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仿佛開啟了一次時空穿越之旅。
學校圖書館大樓內藏著該博物館,它設有四個展廳,總面積是2700平方米,有文物展品2000多件(套)。輕輕推開展廳大門,在海上絲綢之路古瓷文化展廳,可窺探沉睡于海底的歲月,在黎族文化展廳,能感受海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海洋展廳,則能探秘神奇的海底世界。
南海文化博物館展出的螺類標本。
打造行走的文化課堂
2013年,南海文化博物館開始籌建,其采用“邊展覽邊建設”的模式,通過征集、接受捐贈等辦法收集數千件(套)文物展品,該校優(yōu)勢學科的專業(yè)烙印,體現在黎族文化展廳,也體現在海洋展廳。
高澤強、身為南海文化博物館副館長、認為、該校博物館、功能、定位、十分明確、它、植根于、學校文化、深厚土壤、以海洋、和民族、作為、兩大、辦展主題、展示、學校海洋學科、和民族學科、建設成果、并配合、做好、相關學科、教學、實踐、科研、等工作、在書本、課堂之外、博物館、也是個、育人課堂、句號
近10年來該博物館創(chuàng)辦,利用文物、標本、資料等收藏舉辦10余場專題展覽,展覽均面向公眾開放,還編印了《海洋文化》《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等書籍。
旗魚標本。
擔負公共博物館職能的我們館完全面向市民開放,常接待中小學生與外賓前來參觀,還被評為“全國社科組織先進單位”。南海文化博物館辦公室主任王哲波介紹,該館接待過眾多國內外參觀者,其中有“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數學家丘成桐等。
文化遺產展示品具備了起步網校,怎樣將這般瑰寶的珍稀之處以及歷史文化底蘊遞送給參觀者呢?此博物館所采用的辦法是,培育一群出色的學生解說員。
以醬釉燒制而成的紫定香爐,其釉質以氧化鐵作為發(fā)色劑,在古代,香爐是文人雅士心愛之物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是幾本,他們把香爐放置于廳堂或者擺在書房案頭,讀書時點燃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經過篩選考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安家瑤成為南海文化博物館一名學生講解員,她生動講述,讓參觀者對展品認識更豐富飽滿。
明永樂年間的銅錢。
12名師生創(chuàng)作巨幅黎錦
當步入黎族文化展廳時,海南少數民族那撲面而來的風情便呈現在眼前。該展廳面積為820平方米,一共展出的文物有499件(套),展示出了黎錦,還有黎陶,以及竹木樂器,另外還有民間剪紙,并且也展示了黎族百姓在生產生活中用以使用的獨木用具,以及竹藤編制用具等,其門類是較為齊全的。
發(fā)出音符的是記錄著黎族音樂史的傳統(tǒng)樂器,在黎族樂器展柜內,長形管的嗶噠、獨具特色的榔棹柃、節(jié)節(jié)相套的唎咧等形態(tài)各異的竹木樂器有序擺放,當一個個音符從它們里發(fā)出,聲音或清脆明亮或婉轉低沉,人們便“聽”到了海南島的民族文化。
每當到重大節(jié)慶日子的時候,黎族的兒女們就會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唱歌跳舞的時候離不開音樂,而音樂又離不開樂器 。王哲波進行介紹,黎族民間樂器的種類是非常多的,主要存在著獨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簫、灼吧、唎咧、嗶噠等 。黎族有俗語講“歌聲不停,笛音不止”,這正好反映出黎族民間樂器跟黎族民歌一樣有著很長的歷史 。
陳列在玻璃展柜里的黎族龍被,令人嘆為觀止,黎族民間樂器發(fā)出的天籟之音把人迷得如癡如醉。
王哲波說,珍藏于黎族文化展廳的這幅“雙鳳朝陽青龍升天圖”(龍被)是清代的,其底部是藏青色,雙鳳、青龍等圖案的做工很精細,整體色彩豐富又協(xié)調,寓意著吉祥、喜慶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是幾本,龍被是黎族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承載著黎族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黎錦屬于中國極為古老的紡織品范疇,被稱作承載海南黎族文化的“活化石”,在黎族文化展廳里,一幅長16米、寬1.3米的《黎祖仙魂》黎錦使人眼前一亮,此黎錦以人形紋作為中心布局,圖案具有古樸簡潔的特質,充分展現出黎錦傳統(tǒng)色彩以及抽象圖案的美感,上面的圖案呈現出《和諧家園》《山欄豐收》《布谷傳種》《尊天地敬祖先》等內容,表達出黎族百姓對于祖先的崇敬之情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之意。
據知曉,有12名師生參與制作《黎祖仙魂》,他們花費了整整17個月時間,用掉280捆滌綸線,還用掉40公斤人造羊毛線,且用掉10公斤輔助線,才最終完成這件佳作。
螺化玉標本。
影青碗瓷片光彩照人
即便南海文化博物館年紀尚小,然而其所陳列展示的文物以及展品,具備相當的代表性與一定的觀賞性 。
以300多平方米為面積的該館海上絲綢之路古瓷文化展廳,被劃分成通史陳列、精品展示、場景模擬這3個展覽單元,有宋、元、明、清時期的679件海撈瓷在其中展出。在場景模擬展區(qū)里,工作人員把300多件青花瓷片按照海底沉船的場景來擺放,讓千年沉瓷塵封海底的畫面得以重現,
安家瑤說,那件單獨陳列的展品,是宋代的龜鶴仙人紋影青碗瓷片,此為博物館僅有的一件影青釉瓷器,其特點是瓷質極薄,釉似白而青,還有暗雕花紋,內外皆可映見,所以有人稱這類瓷器為“映青瓷”。細細端詳,能發(fā)現該展品碗心處有一凸起的小龜,碗壁刻有龜和祥云,這是技藝高超的陶瓷手藝人先在坯體上刻制,再施以青釉于高溫條件下燒制而成。“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古人對這類瓷器的贊美之詞。
瓷片,存在于海撈瓷當中,其上繪制有人物等圖案,這種瓷片并非少見。安家瑤解釋說,“你看,有一片瓷片,上面有一個人,此人身著官服,頭上戴著高高的帽子,手里還手持笏板,在他的后方,有一只鹿,這只鹿微微露出頭角。”古人常常會運用諧音的手法,借此委婉去表達美好的愿望,這就是所謂的“高冠后鹿”圖 。
身處于海洋展廳之中,能看到一件呈遨游姿態(tài)的旗魚標本,它懸掛在半空里。在它的四周,有著玳瑁鷹如喙般微微張開的嘴,還有呈現捕捉獵物形態(tài)的被稱作“全能殺手”的長尾鯊,剎那間,參觀者好像闖入了一個水下世界。這個展廳一共有展品212件(套),主要涵蓋海洋生物資源、海洋文化藝術遺存、出水文物等等。
這個博物館,除了展示那奇妙無比的水下世界之外,還會展出我國的海洋科技,好比船是怎樣去吃“沙子”的,水下采油樹又是如何開展工作的,有興趣的市民游客能夠去館內找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