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09 16:54:43作者:佚名
最近,大西洋那邊搞出了一件新事情,這件事不是發(fā)獎學金,而是發(fā)“黑名單” 。
9月19日,美國有個名為“美中戰(zhàn)略競爭特別委員會”的機構,拋出了一份名單,名單中有58所中國高校的畢業(yè)生,若這些畢業(yè)生今后想去美國讀博士,簽證將不會被批準 。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一系列操作專門針對“博士”群體,本科、碩士申請仍然正常開放,明顯是采用了“挑肥揀瘦”的手段 。
點開這份名單查看,很多人都十分驚訝。其中有清華、北大、浙大這類常年排名靠前的頂尖學府,還有大連理工、西安交大這些工科實力強勁的學校,甚至安徽大學、河北科技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這類普通本科院校也清楚地在名單之中。有網友吐槽說:“難道美國連黑龍江工程學院的博士都害怕?這‘威脅論’編造得也太不認真了。”

但玩笑歸玩笑,這事兒對學生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要知道,美國的博士教育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高端領域一直很熱門,許多學生讀了好幾年碩士,就盼著申請博士繼續(xù)深造。如今名單公布出來,這就相當于直接斷絕了這條路。
更糟的是,這并非美國首次進行此類操作。早在2020年,特朗普簽署了10043號總統令。該總統令對“國防七子”的學生進行了嚴格限制。當時,那些學校的拒簽率高達92% 。
套路藏不住了:賺你本科碩士的錢,堵你博士深造的路
本科四年交幾十萬學費的時候,表現得笑臉相迎,可是一到讀博涉及核心技術,就立刻翻臉,這樣的行為,其吃相也太難看了 。
這波操作中暗藏著“雙標”,就連外行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美國高校每年從中國本科生以及碩士生那里賺取的學費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隨便一所頂尖私立大學,本科四年下來,學費加上生活費就得三四十萬人民幣。這對于很多美國高校而言都是“現金流支柱” 。到了博士階段,由于要接觸核心實驗室,參與聯邦資助的科研項目,這些項目涉及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敏感技術,美國便立刻擺出“國家安全”的架子,直接將大門焊死 。
更過分的是,簽證審查變得愈發(fā)苛刻。如今申請F-1簽證,不僅要提交過去五年所有社交媒體賬號,哪怕是已停用的也需提交,還得拿出父母近三年的稅單、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并且資金證明要比要求的多準備20%,還得凍結半年以上 。今年9月起情況變得更加離譜,連續(xù)簽都必須進行面談,以前14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免面談,79歲以上的老人也能免面談,現在這些免面談的情況全都被取消了。

從 “國防七子” 到 58 所:五年間,美國的網越收越緊
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美國為何突然大幅度擴充名單?實際上這并非“突然”之舉,而是歷經五年逐步加大力度所形成的結果。
2020年5月,特朗普首先針對“國防七子”采取行動,簽署了10043號總統令,明確對這些學校的研究生、訪問學者獲取簽證加以限制,特別是STEM專業(yè)的學生。當時大家認為這只是一項臨時政策,未曾想到換了總統后,限制卻愈發(fā)嚴格了。最開始是7所,之后慢慢擴大到幾十所,審查范圍越來越寬,哪怕你并非這些學校的學生,只要曾在敏感院校交流過,就都有可能被拒簽。
這次的58所名單,是美國眾議院向馬里蘭大學、斯坦福等6所高校索要中國學生數據后交叉對比得出的,他們關注的是那些與中國國防科工局有共建關系的學校,認為這些學校的研究“可能被軍方利用”,但明眼人都明白,如今哪個理工科強校不與國家重點部門合作呢?按這標準,中國的頂尖高校幾乎要被 “一網打盡” 了。
更讓人不安的是,這僅僅是“建議”,尚未正式立法。然而按照以往的模式,只要總統簽字,便很快能夠生效。并且不僅是簽證受到影響,就連已在美國的學生也被波及,像MIT、斯坦福這類學校,早就禁止敏感專業(yè)的中國研究生進入核心實驗室,對于聯邦資助的科研項目更是想都不用想 。

最扎心的是這些人:開學沒幾天,專業(yè)突然沒了
比簽證遭到拒絕更為凄慘的,是那些已然踏上“中外合作”這條道路的學生。
就在名單發(fā)布前幾天,多所中國高校的學生突然收到通知,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合作項目停了,首都經貿大學讀統計學雙學位的學生美國高校排名一覽表,開學第一天就被告知“專業(yè)沒了”,中國海洋大學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課上到一半被迫轉線上,河北工業(yè)大學的“亞利桑那工業(yè)學院”,直接陷入停擺狀態(tài)。
這些學生當初是沖著“中外雙學位”招牌而來,有的學生甚至放棄了更好的國內院校。現在項目突然失敗,轉專業(yè)需從頭開始學習,想轉學卻已錯過時機,家長急得不知所措,學生更是迷茫并發(fā)出疑問:“我們招誰惹誰了?”
其實這件事情早就有了先兆。美國國會在去年發(fā)布過報告,聲稱中美合作辦學 “可能服務于中國軍民融合”,今年新發(fā)布的報告更是直接指出,將聯合學院當作 “知識外流的風險通道”。對于亞利桑那大學這種公立學校而言,如果不主動停止項目,聯邦科研經費有可能會被削減,所以只能選擇 “自我保護”。然而,遭殃的卻是那些無辜的學生。

但反轉來了:中國早不是五年前的中國了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這一系列行為,更像是自己嚇唬自己 。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沒有美國博士教育就無法正常發(fā)展的時期了 。
先看人才,在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人次排名中,中國科學院以308人次位居第一,比第二名哈佛大學多出77人,清華大學以92人次排到第四,在CNS三大頂刊的發(fā)文量方面起步網校,中國常年位列全球第二,這些成績并非依靠“留美博士”堆砌而成。
再看硬件方面,上海光源、天眼FAST、合肥“人造太陽”,這些屬于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設備早已建成。以往若想開展高端實驗,需要前往美國實驗室排隊等候,如今在國內便能夠完成。各地實施的“搶人政策”十分有力,安家費、科研啟動金、住房補貼一應俱全,留在國內進行研究難道不比在美國受氣要好嗎?
更關鍵的是,歷史曾給出過答案。當年蘇聯撤走專家,我們依舊成功搞出“兩彈一星”;后來美國打壓“國防七子”,國產大飛機仍然實現首飛,空間站也順利建成,芯片技術還逐步實現突圍。如今再來這一套,不過是迫使我們將“自主創(chuàng)新”的步伐邁得更快 。

你拒絕了一位博士?國內頂尖的團隊正缺少人手呢。你堵住了一條道路?后面十條高速公路已經通車了。
說到底,真正的科技崛起,不會懼怕“關門”。怕的是自身沒有努力進取,總是想著走捷徑。而如今,中國不僅道路修建好了,導航也實現了升級,油箱也已加滿 。
至于對岸的那個人,與其忙著“發(fā)放拒絕”,不如思考一下,等有一天中國博士不再看重你們的實驗室時,他們的“學術霸權”美國高校排名一覽表,還能剩下幾張牌可以用來應對 ?
到時候,怕是連“羨慕”都得偷偷摸摸了。
美國妄圖憑借“拉黑名單”來限制他人發(fā)展?只怕是算計錯了。畢竟真正關鍵的核心技術,向來不是通過“留學竊取而來的”,而是依靠一代又一代的人腳踏實地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