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09 10:49:39作者:佚名
簡介
呂梁市地處山西省中西部,因呂梁山脈南北貫穿其境而得名。它西面隔著黃河與陜西榆林相望,東面鄰近太原市和晉中市。西邊同樣隔著黃河與陜北相望,南面和北面則分別與臨汾市、忻州市為鄰。
汾河和文峪河從本市東部流過,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則從西部流去并匯入黃河。呂梁是山西省內一個關鍵的煤炭產地,其主焦煤資源儲藏量極為可觀。

呂梁地區(qū)圖歷史
呂梁的歷史沿革,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那個時期,呂梁境內分布著屈邑、平陵邑、中陽邑以及瓜衍縣等行政區(qū)域。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完成“三家分晉”的格局之后起步網校,呂梁地區(qū)劃歸為趙國的版圖,境內設立了中陽、茲氏、大陵等縣治。到了秦莊襄王四年(即公元前246年),太原郡正式設立,呂梁便歸入太原郡的管轄范圍,境內仍然設有大陵、茲氏等縣。
漢代初期,呂梁地區(qū)屬于太原郡的范圍。在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西河郡被設立之后,呂梁地區(qū)被劃歸為西河郡、太原郡和平陽郡三個郡的轄區(qū)。其中,大陵、平陶、茲氏這些地方由太原郡管理,藺、皋狼、中陽、離石、土軍、隰成、臨水這些地方由西河郡管理,而蒲子縣則歸平陽郡管轄。王莽取代漢朝建立新朝之后,茲氏縣被更名為茲同,大陵縣被更名為大寧,平陶縣被更名為多穰,臨水縣被更名為監(jiān)水。等到東漢王朝建立之后,各個縣名又恢復了原來的稱呼。東漢初期,呂梁地區(qū)被西河郡、太原郡和河東郡所管轄。西河郡下設有離石、藺、皋狼、臨水、中陽和平周等縣;太原郡包括大陵、平陶和茲氏等縣;河東郡則管轄著蒲子縣。永和五年九月,由于匈奴侵擾,西河郡的郡治向南遷移了五百九十里,最終遷到了離石縣,這成為了呂梁境內最早設立的郡級行政機構。在這一年,臨水縣也被并入離石縣。在中平年間,美稷縣向南遷移到了茲氏縣境內,但很快就荒廢了。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8年,南匈奴歸順朝廷,其中左部選擇在茲氏定居,中部則在大陵安家落戶。
三國時期,呂梁地區(qū)歸屬魏國管轄。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朝廷設立了西河郡,將郡治設在茲氏縣,郡下包括離石、中陽等縣。與此同時,大陵和平陶這兩個縣仍然劃歸太原郡管理,蒲子縣則繼續(xù)由平陽郡負責。
西晉時,呂梁地域內各縣分別劃歸西河國和太原國管轄,所屬縣份未作調整,僅茲氏縣更名為隰城。進入東晉十六國階段,呂梁區(qū)域局勢動蕩不安。后趙石勒建元元年即公元319年,因離石縣境內土地荒蕪而設立永石郡,隨后又將其改名為西河郡,后燕政權則在此地設置了離石護軍。到了永興年間,西河郡被并入太原郡。
北魏剛剛建立時,呂梁屬于太原郡的范圍,當時境內設有大陵、平陶、茲氏等縣。天興年間,又增設了離石鎮(zhèn)。延和三年,也就是公元四34年,設立了吐京鎮(zhèn)。太平真君九年,也就是公元448年,吐京鎮(zhèn)下面又劃分出嶺東、嶺西兩個縣。與此同時,平陶縣離開了原來的區(qū)域,大陵縣則改由陽管理。太和八年(公元四八四年)再次設立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四八六年)吐京鎮(zhèn)轉為吐京郡,同一年,撤銷蒲子縣,建立汾州,吐京、西河等五個郡劃歸其管轄。太和十七年(公元四九三年)設置永安縣,太和二十一年(公元四九七年)嶺東縣更名為新城,嶺西縣改為吐京。
東魏時期,呂梁地區(qū)屬于汾州和太原郡的范圍,汾州下設有西河郡和吐京郡,隰城和永安兩縣歸西河郡管轄,吐京和新城兩縣則歸吐京郡管理,受陽縣繼續(xù)隸屬于太原郡,離石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仍然設有離石鎮(zhèn)。
北齊和北周交戰(zhàn)期間,呂梁地區(qū)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北齊將領斛律金修筑的長城從金鎖關開始,這座關隘位于黃蘆嶺,如今還能看到遺址。呂梁境內當時分布著多個行政區(qū)域,包括西汾州的懷政郡,南朔州及其下轄的西河郡、吐京郡和神武郡,還有并州的太原都。南朔州是從汾州更名而來,行政中心依舊設在隰城,西河郡則歸其管轄。離石鎮(zhèn)改名為懷政郡,管理昌化、良泉等縣,蔚汾縣屬于神武郡,受陽縣屬于太原郡,吐京和新城二縣原本屬于吐京郡,后來因為郡被裁撤,改由懷政郡管轄。北周建德年間,西汾州更名為石州;大象年間,南朔州更名為介州;同時增設了定胡、窟胡、烏突三個縣,以及同名郡。
隋朝時,呂梁地區(qū)被劃入離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樓煩郡和龍泉郡五個郡的管轄范圍之內,離石郡下包括離石、修化(原窟胡縣更名)、太和(原烏突縣更名)、平夷、定胡、寧鄉(xiāng)等縣,西河郡則管轄隰城、永安兩縣,受陽縣仍然歸太原郡管理,嵐城縣劃歸樓煩郡,石樓縣則屬于龍泉郡。
唐代,呂梁地區(qū)被劃分為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后改為太原府)五個部分。西河(由隰城縣更名而來)、孝義(由永安縣更名而來)兩個縣歸汾州管轄,離石、平夷、定胡、臨泉、方山則屬于石州。宜芳、合河兩個縣劃歸嵐州,石樓、溫泉兩個縣由隰州管理,交城、文水則歸屬于并州(太原府)。
五代時期,呂梁境域內所屬未變。
宋朝時,呂梁地區(qū)被劃歸石州、汾州、嵐州、隰州、晉寧軍和太原府管理。石州管轄離石、平夷、方山這三個縣。汾州則包括西河和孝義兩個縣。嵐州下轄宜芳和合河。隰州則管著石樓和溫泉。晉寧軍負責定胡和臨泉。太原府則管轄交城和文水。
金代,僅因晉寧軍被撤銷,轄縣改屬石州,其它州縣的隸屬未變。
元代,呂梁大部分地域歸太原路(后來更名冀寧路)統(tǒng)轄,當地設有交城縣、文水縣、興州、嵐州、臨州,還有石州,石州下又包含離石縣和寧鄉(xiāng)縣,另外有汾州,汾州下有西河縣和孝義縣。石樓則歸晉寧路管理。
明朝初期,呂梁地區(qū)只的石樓縣歸隰州管轄,其余的州縣都劃歸太原府,這些州縣包括興縣、嵐縣、臨縣、交城和文水,而石州和汾州則分別管理著寧鄉(xiāng)縣和孝義縣。到了萬歷二十三年五月,汾州被提升為府,并在其轄區(qū)內設立了汾陽縣作為府治所在地,同時將原太原府所管轄的州縣、臨縣、永寧州以及寧鄉(xiāng)縣和原汾州所轄的縣全部劃歸新成立的汾州府,府治就設在汾陽縣城內。萬歷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石樓縣劃歸汾州府管轄,清朝時期依照舊例,行政設置保持原狀。
民國初年,汾州府建制被廢除呂梁市安全教育平臺登錄入口,永寧州也撤銷州治,轉變?yōu)榭h治,到了1914年1月,永寧縣更名為離石,寧鄉(xiāng)縣則改稱為中陽,民國七年,又新設立了方山縣。
在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年代,呂梁地區(qū)的各縣都歸晉綏邊區(qū)(最初稱作晉西北)行政公署管轄。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建立之后,呂梁地區(qū)劃分出興縣專區(qū)與汾陽專區(qū),興縣專區(qū)管理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等十一個縣份,汾陽專區(qū)則管轄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九個縣份。
1951年3月27日,汾陽專區(qū)被裁撤,交城、文水、汾陽、孝義這些縣區(qū)并入榆次專區(qū),中陽縣則劃入興縣專區(qū)范圍;石樓縣歸屬晉南專區(qū)管轄。
1952年7月1日,興縣專區(qū)被裁撤,興縣和嵐縣被劃入雁北專區(qū)管轄;臨縣、方山、離石以及中陽則被劃歸榆次專區(qū)。
1954年7月1日,離石和方山兩個縣合并成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文水和交城兩個縣并入汾陽縣,中陽和離山兩個縣合并為離石縣,孝義縣并入介休縣,嵐縣被劃到靜樂和興縣,石樓縣并入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了孝義縣,其它各縣都重新建立了建制,1961年5月,孝義縣也恢復了建制。
1971年5月,呂梁地區(qū)成立,并且重新設立了方山縣,另外增加了婁煩和交口兩個縣;1972年4月,婁煩縣被劃歸到太原市管轄;1971年10月5日,又增設了柳林縣;1992年,孝義縣從縣級改為市級;1996年,離石縣也從縣級轉變?yōu)槭屑墸煌辏陉柨h也完成了從縣到市的轉變。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
行政區(qū)劃
到2019年年底,呂梁市包括1個市轄區(qū),另外有10個縣,同時還負責管理2個縣級市。
地理
呂梁地處北緯36度43分至38度43分,東經110度22分至112度19分,坐落于黃河中游地帶,西邊緊鄰黃河,與陜西省隔河相望,北面與忻州相鄰,南面與臨汾接壤。該市總面積為2114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占據1324平方公里。
氣候
呂梁市基本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冬寒夏暑,四季分明。
人口
根據2019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估算,到年底呂梁市居住人口數量達到389.09萬,較上一年末增長了0.53萬人。全年該市誕生人口為3.67萬,出生率是每千人口9.42人;離世人口有2.01萬,死亡率是每千人口5.17人;自然增長水平為每千人口4.25人。
交通鐵路
呂梁地域之內,分布著多條鐵路,包括介西鐵路、孝柳鐵路、太中銀鐵路,以及山西中南鐵路通道。
公路
三十公里南北走向的國道與東西走向的國道貫穿呂梁全域,是呂梁對外溝通的主要路徑,這些國道與境內九條省級道路,以及G20青銀高速、G59呼北高速、G2516東呂高速、S50太佳高速、S2005呂梁繞城高速共同編織了覆蓋全境的高速公路網
到2019年年底,呂梁市的道路總長度達到174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有534公里。
航空
呂梁大武機場于2014年1月26日宣告啟用,該機場坐落于方山縣大武鎮(zhèn)西北方位,總面積達2671畝,與呂梁市區(qū)相距23千米呂梁市安全教育平臺登錄入口,屬于國內支線機場,飛行區(qū)等級評定為4C級,可承載CRJ-200、波音737-800、A319、A320等機型起降。另外,呂梁市區(qū)前往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的航程大約為180千米。

呂梁大武機場方言
呂梁地區(qū)的語言基本屬于漢語北方官話中的晉語呂梁分支,根據地理位置和行政劃分,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以興縣和嵐縣為中心的興嵐區(qū)域,以石樓和交口(部分帶有孝義口音)為特色的隰州區(qū)域,以交城、文水、孝義、汾陽構成并州片區(qū)域,以及以中陽、柳林、方山、臨縣、離石為范圍的離石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