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23 17:25:52作者:佚名
這是一篇介紹“非暴力溝通”交流方法的詳細文章,內(nèi)容完全基于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編寫的熱門書籍《非暴力溝通》所提供的信息和啟發(fā)。

非暴力溝通的出發(fā)點,是我們內(nèi)心的善意,以及助人為樂的愉悅感,并非源于恐懼、羞愧或內(nèi)疚,更不是追求任何形式的回報。
以平和溝通的態(tài)度進行交流,并用心傾聽,能夠促進彼此的深入理解,營造融洽的關系。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括4個要素:
1、觀察。
只陳述所見所聞,不摻雜個人情緒和判斷。客觀事實最有說服力,對方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提出異議。
比如,約會時對方晚到了五分鐘,如果你說:“你怎么又遲到了”,這句話包含了個人評判,并非客觀陳述事實。而如果說:“你今天晚到了五分鐘”,這僅僅是對事實的簡單陳述。
2、感受
說完觀察到的事情,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表達感受了。
對于這件事情,我們的感受可能是喜悅,也可能是悲傷,或者既心酸又氣憤,抑或心存沮喪,這些情緒都需要明確地抒發(fā)出來。
3、需要
說出此時,我們內(nèi)心的需要是什么。
那個案例里,來客遲到了,你希望感受到對方的誠意和在乎,要清楚表達自己的期待。
4、請求
請明確表達你的需求,期待對方采取什么步驟。強調(diào)這是請求而非強制要求。
期待對方準時或者稍早些時候抵達商定的地點,這是一個明確的行動要求,同時我們也要尋求對方的回應,所謂的回應,就是讓對方再次說明我們的要求。
人們的認知存在差異,因此他人或許難以透徹領會我們的意圖。借助溝通回應,能夠防止因認知不同而引發(fā)的誤解。
非暴力交流的核心在于識別四個關鍵部分,實際運用時,要結合具體情境,同時參照個人特點,進行必要的變化。
因為存在某些原因,我們在交流時很容易忽略對方的情緒,從而對其造成不良影響,我們把這種交流模式稱作“非正常的交流模式”。
1,道德評判。
對他人進行價值衡量,就是參照行為準則來評價他人。當他人持有與你不同的價值理念,認定其作為有違標準,便構成了價值衡量。
要留意,價值判斷體現(xiàn)了一種價值取向,具備何種品質(zhì)我們的人生才能更加美滿。價值取向是一種普遍的價值衡量方法,不對特定人群適用,而道德評估是針對個體行為而形成的判斷。
譬如,一旦目睹暴力事件,道德譴責的表述是:采取武力手段處理爭端,屬于粗野舉動。而單純表達價值看法的陳述則是:通過暴力化解矛盾,我感到痛心,覺得應當尋求其他和平途徑來化解矛盾。
2、進行比較。包括各種攀比。
逃避義務,把義務交給旁人或者交給外部條件,不情愿主動負責本該負責的事務。
4、強人所難。
交流時,時常能察覺到一種言外之意:倘若對方不依循己見行事,便要承受相應后果,此即強求他人違背本性。
常見的場景是,家長和孩子的交流里,時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比如母親對孩子講道:“必須認真完成功課,要不然......”

關鍵點1,區(qū)分觀察和評論。不要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
留意一些幾個誤區(qū)——
1、使用的語言沒有體現(xiàn)出評論的人對其評論負有責任
譬如說,你相當懶散。這種說法里,找不到任何依據(jù)來證實這個看法。
要讓人理解為何批評他懶散,可以表述為:當察覺到你半月未曾洗頭,便認定你相當懶散。由此可見,正是他持續(xù)很長時間不洗頭,才導致對他作出懶散的評價。
2、把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愿望當成事實
如:她沒辦法通過那個考試。這就是把評論當成了事實。
換個角度講,我判斷她沒戲考過那門試——這就算評論了。顯而易見,這不過是我的看法,不見得對。
3、把預測當事實
倘若你不認真鉆研,便難以進入理想的學府,這是推論,并非定論。
4、缺乏依據(jù)
沒有具體的依據(jù)的是一種評論。
5、形容詞前加副詞時,容易把評論當事實
無論是對他人外貌的過分夸贊還是貶低,都屬于評價范疇,提醒大家說話要謹慎,以免招致麻煩,這個道理我是深有體會的。
必須牢記,非暴力溝通主張,應當盡量如實地陳述所見所聞,而不應當依據(jù)個人感覺,發(fā)表主觀性意見。
關鍵點2,區(qū)分感受和想法。
書中為我們提供了表達感受詞匯表:
諸如愉快、滿足、安心、歡欣、舒緩、溫馨、感恩、神采奕奕這類詞匯,都是描述需求獲得實現(xiàn)時的情感狀態(tài)。
怒氣、憂慮、失落、無助、孤獨、愧疚、羨慕、焦躁等眾多詞匯,都是形容需求未被滿足時的情緒狀態(tài)。
表達情緒時,略微展現(xiàn)脆弱能夠協(xié)助化解矛盾,并且更有助于開展非暴力交流。

關鍵點3,在聽到不喜歡的話時,我們通常有4種選擇:
第一種:認為自己犯了錯
這會導致我們的內(nèi)疚、自責,降低對自己的認可度。
第二種:指責對方
指責對方,很有可能導致對方的反駁,甚至演變成爭吵。
第三種: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當下我們能夠察覺內(nèi)心的波動,并且仔細探究內(nèi)心真正的渴求是什么。比如說,當他人的話語讓我們感到難堪時,我們渴望得到對方的體諒。
第四種: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這能促使我們設身處地,體會對方的感受。比如,搞清楚對方并非單純要發(fā)火,而是迫切希望得到尊重和幫助。
必須明白自身情緒與訴求,同時體察他人情緒與訴求,方能實現(xiàn)非暴力交流。
那到底什么是我們的需要呢?
人生的不同層面里,我們渴求無拘無束;在人際關系中,我們期盼獲得共鳴、關懷貝語網(wǎng)校,渴望能以真性情示人;在生理層面,我們追求強健的體魄;在心理層面,我們向往愉悅的體驗
關于傾聽的方法,主要有3點:
1、了解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不論旁人怎樣表達,務必留意四個關鍵點,分別是:他者的所見所聞,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潛在的期望,以及明確的訴求。
2、給他人反饋
懂得對方的看法、體會、愿望和指示后,我們需要回應他。
一方面能夠檢驗我們的認知是否準確,另一方面部分講述者會希望得到回應。在提供回應時,最好采用疑問句式,借助詢問等措辭,使對方意識到我們正在努力領會他們,這樣更有可能獲得他們的贊同。
要經(jīng)常檢查自己的出發(fā)點,要保證自己是以關心的立場去聽他人說話。
3、保持關注
交流時需讓對方有充足時間闡述,若不確定對方是否已講完,可詢問對方:“你還有其他內(nèi)容需要補充嗎?”
心情低落時,應當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心境,明確自身的感受與需求。
關于傾聽的意義——
講述的同時,我們也在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考,使我們對于這件事獲得更明確的理解。
倘若,他可以理解我們的情緒和訴求,來為我們消除困惑,協(xié)助我們尋找對策,那么將更有利于我們減輕不安。
懂得去傾聽,明白他人內(nèi)心的情緒與訴求,便能察覺到對方強硬言辭之下潛藏的意涵,可能是驚惶,也可能是怒氣等等,從而更易體會對方心意,也更能消解自身的防范心理。
偶爾會遭遇拒絕,倘若能耐心聽取,便能從對方的不肯中,體察其真實想法和訴求。接著,采用非暴力對話的技巧,或許能促使對方態(tài)度轉變。
一個人持續(xù)緘默不語,這本身也是一種情緒表達和內(nèi)在訴求。對于這類人,我們應當多些包容,逐步去理解。當他們體會到我們的誠意之后,或許就愿意讓我們擔當他們的傾訴對象。
我們應當適時中止對話,引導對方關注自身的感受和需求。這樣做,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傾聽,而且能更清晰地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然后探討怎樣借助非暴力交流來關愛自身,并掌握抒發(fā)個人怒氣的技巧。若某人時常責備自己,會使他的自我接納程度下降,乃至憎恨自身。這種情況會帶來痛苦,妨礙我們的日常運作和個人進步。
遇見這種自責的情況,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yōu)槭裁磿载煛?/p>
非暴力溝通闡明,若對他人加以批評,則意味著對方未能達成我們的期望。同理,當我們感到內(nèi)疚,也是因為自身行為未符合個人要求。
因此,若我們感受到內(nèi)疚,需要懂得審視,究竟哪些期望落空引發(fā)了這種感覺。
認識清楚自身內(nèi)在的需求之后,要寬恕自己,包容那個有缺點的自己。
我們常說,珍視自身是畢生情調(diào)的開端,當我們學會包容自我,便能點燃我們對生活的熱忱。
其次,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思想,來避免自責的產(chǎn)生。
一個方法在于調(diào)整心態(tài),將被迫行動,轉變?yōu)橹鲃記Q定,從而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支配能力。
準備一份清單,記錄下所有必須完成的事項。對于清單中的每項內(nèi)容,標明是主動決定執(zhí)行的。同時表達感謝感激感恩的話,在每項后面注明選擇執(zhí)行該事項的緣由。
或許能察覺到其中的深層價值,進而重新產(chǎn)生喜愛之情。或者意識到舍棄此事物會使人更幸福,便可以果斷選擇放下。
所有的事情,都要建立在愛自己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充分表達自己的憤怒的幾個步驟:
一,除了呼吸之外,不做任何事情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我們因沖動而傷害他人,同時也能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認識自己。
二,想想是什么想法導致了我們生氣
三,了解自己的需要
四,表達我們的憤怒
非暴力溝通并非要求我們壓抑情感,而是幫助我們深入認識自身感受,進而更有效地傳達內(nèi)心想法。
另外,還要區(qū)分懲罰和用強制力避免傷害,區(qū)分贊揚和感激。
強制性手段和懲罰措施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動因不一樣。懲罰是為了阻止對方實施某些行為,采取的一種含有譴責、否定意味的做法。而強制性措施的產(chǎn)生,是為了滿足自身和他人的需求。運用強制性措施是為了防止自身或他人遭受損害,并非帶有指責、發(fā)泄特點的懲罰方式。
我們通常認為懲戒能夠修正人的作為。然而實際上采取懲處或者嘉獎的手段,僅僅調(diào)整了對方的行動,常常并未轉化對方的觀念。

那如何避免自己使用懲罰呢?
第一個問題:如果我不喜歡他現(xiàn)在的行為,我希望他怎么做?
第二個問題:我想知道他采取我所期望的行動,背后具體是哪些動機驅動的?
過度的夸獎或許會造成人際間的距離感,又可能引誘他人萌生猜忌之心。
最根本的緣由在于,當一個人稱贊他人時,他很少流露真實的情感,反而將自己視為評判者,對別人進行衡量。這種帶有優(yōu)越感的等級差異,會促使人們下意識或有意地表現(xiàn)出抵觸和不滿情緒。
贊美與感謝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關鍵在于兩者表達意圖的不同,前者旨在傳遞善意,后者則純粹表達謝意,它并非要求對方有所表示,而是真心實意地感激他人為我們的存在所做出的貢獻。
運用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主要包括3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人們常常忽視一個事實,對于生活中那些看似無法推卸的責任,我們其實擁有自主決定的權利。非暴力溝通強調(diào),無論面對人際沖突,還是進行自我反省,都應將雙方的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以需求為出發(fā)點,著手處理難題,這樣就能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
以需求為根本表達感謝感激感恩的話,我們的抉擇應當以關愛為準則,所行之事不應摻雜私心。這樣做能讓我們的所有決定都源自本心,從而體會到幸福與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