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10-05 11:33:37作者:佚名

鼠年到來,走進中國的鼠文化

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
年味也越來越濃。
我們即將告別農(nóng)歷己丑年。
步入庚子的鼠年。
在鼠年到來之際,
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新年的生肖
中國民俗向來包含“生肖太歲”的習俗,屬鼠人士在當屬相的年份,特別要在居所擺放一件鼠造型的物件,以祈求個人安泰,獲得好運。
今年是農(nóng)歷庚子年,十二生肖中對應的是鼠,也稱作鼠年。當鼠年到來的時候,欣賞一下與鼠相關的文化,也別有一番趣味。
我國歇后語種類繁多,涉及鼠的不少,例如“老鼠看天——見識短”,“老鼠掉進米缸里——喜出望外”,“捂著腦袋趕老鼠——慌不擇路”,“老鼠咬象鼻——不懂得尊卑”,“老鼠鉆書箱——靠老本過活”,“出洞的老鼠——探聽消息”,“老鼠逗貓——自尋煩惱”等等。這些歇后語的特點是幽默有趣,形象逼真。
民間有很多關于老鼠的俗語,例如,叫喚多的貓抓不到老鼠,貓腦袋大老鼠尾巴細,一點老鼠屎就能毀掉整鍋湯,老鼠留不住過夜的糧食,老鼠偷看糧倉會偷光,貓互相打斗老鼠在一旁嘲笑,小老鼠偷東西時大老鼠會害怕。這些俗語用詞簡單,含義豐富,讀起來很有意思。
我國詩歌寶庫里,同樣存在描寫鼠類的作品,例如唐代杜甫有“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的句子,唐代柳宗元寫下“草中貍鼠足為患,一夕十顧驚且傷”,唐代劉禹錫也創(chuàng)作了“忽聞饑鳥一噪聚,瞥下云中爭腐鼠”,宋代陸游寫道“賈勇遂能空鼠穴,策勛何止履胡腸”,明代龔詡則記錄了“燈火乍熄初入更,饑鼠出穴啾啾鳴”的景象翻動書籍更換盆器又傾倒甕中,令我屢次受驚難以入眠。家貓空自炫耀叼來蟬殼,只懂得飽食終夜酣睡不醒。幼童心思笨拙實在可嘆,用布匹蒙頭模仿貓兒呼嚕,又如清代查慎行所寫“寒霜壓著啼叫的烏鴉,驚動了月升,夜里饑餓的老鼠沖撞著明亮的燈火”。進入鼠年,低聲吟誦幾首贊頌老鼠的詩歌,自然也充滿雅趣。
謎語世界里,有些謎題的題目里帶“鼠”字,比如題目是“婁阿鼠問卦”,猜一個成語(答案是:開門見山);題目是“飛著活像鳥,坐著如同貓,夜里去捉老鼠,說它本領強”,猜一種飛禽的名字(答案是:貓頭鷹)。還有些謎題的答案和“鼠”字有關,比如題目是“尋子”,猜一個昆劇的獨幕劇(答案是:《訪鼠》)。正值鼠年,玩玩帶“鼠”字的謎語,也挺有意思。

民間歌謠里,關于老鼠的內(nèi)容相當豐富。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兒歌:“小動物,登高臺,取油吃,回不去。吱吱吱喊外婆,外婆不響應,咕嚕咕嚕滑下來”;《蘇州地區(qū)售賣桃花塢鼠婚年畫》的歌詞:除夕夜里亂紛紛,老鼠結(jié)婚真紅火。那(只)老鼠非常靈巧,持旗撐傘晃悠悠。這老鼠確實很發(fā)愁,馬桶夜壺全配齊;繡花被面有數(shù)件,紅木箱子用金線繡;這邊還有瓷花瓶,雞毛撣子插結(jié)實。這老鼠特別得意,坐在轎子里笑嘻嘻;頭上戴了紅頭巾,身上穿了花棉襖。敲鑼打鼓去娶親,親戚朋友跟得不少。旁邊還有花黃貓,一堆食物吃個精光;《蛤蟆吊孝》:小老鼠兒,爬谷穗。墜落,失去氣息。大老鼠哀泣,小老鼠悲鳴。一對蟾蜍前來祭奠,遞上孝帽卻不接受,蹦跳著離開了;《老鼠偷油》:油存滿缸,豆裝滿筐,老鼠聞到油豆香味。攀上油缸,躍入豆筐,偷油偷豆兩頭忙;既興奮又緊張,腳下一滑,身形搖晃,“咚”一聲掉進油缸;《老鼠迎親》:小紅孩兒,頭戴紅巾,四只老鼠抬紅轎。黑貓?zhí)釤?a >起步網(wǎng)校,金犬前來傳令,傳令傳到土地廟,土地神明猛一驚;內(nèi)蒙童謠《鼠輩迎親》:咿咿呀,咿咿呀,鼠輩迎親已到臨,數(shù)對鼠輩抬花車,兩只鼠輩放爆竹。四位鼠輩當樂師,咿咿呀呀真歡騰。鼠家媳婦去送行,鼠族長輩接花車。老貓聽聞來道賀,一個一個全吞下……這些歌謠活潑有趣、詼諧可笑,很受大家歡迎,特別是小孩子們特別喜歡。
某些跟老鼠有關的民間風俗很有意思,比如以前在浙江南部地區(qū)盛行過“打老鼠眼”的習俗。元宵節(jié)期間,人們會煮制黑豆,接著把豆子撒在屋內(nèi)。撒豆子的時候有特別的要求——撒豆人要站在房梁下,把黑豆從高處扔到地面,同時口中念叨:“西邊房梁東邊下老鼠進書箱歇后語,打得老鼠斷子絕孫。”人們相信這樣做能夠根除鼠患。此外,貴州毛南族在農(nóng)歷臘月初一這天會舉辦“送鼠節(jié)”。青海地區(qū),到了正月十四這天,各家各戶都用面粉塑造出十二只老鼠的模樣,不給他們安上眼睛,接著放進蒸屜里蒸熟,等到元宵節(jié)的時候再擺在供臺上,同時點燃蠟燭和香燭,希望老鼠們只吃草根,不要損害莊稼,這個習俗叫做“蒸瞎老鼠”。朝鮮族在農(nóng)歷正月的第一個子日,會舉行“熏鼠火”的民俗活動,農(nóng)家的小朋友們會在田埂上撒些稻草然后點火,是為了燒掉雜草并且把田鼠趕走。這種傳統(tǒng)習俗有助于清除鼠患和蟲害,草木灰也適合用作農(nóng)田肥料;再者,子日出生的人屬鼠,在當天點燃熏鼠的火焰,其寓意十分明確;所有這些民俗都體現(xiàn)了人們對老鼠的憎惡和反感。
很多人都知道“老鼠娶親”“老鼠嫁女”的民間故事。民間說法里,“老鼠娶親”的時間各地不同,據(jù)說那天能聽見老鼠的叫聲。北方的傳說中,“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進行。那天晚上,各家各戶都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上,不說話,只摸著黑吃用面粉做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的黃豆。不打燈、不喧嘩,是為了方便老鼠辦喜事,以免攪擾了慶典。吃“鼠兒手”,人們盼望老鼠爪子發(fā)癢,能早早行動;吃“蝎尾”,是為了老鼠出洞時免受毒蟲傷害;炒豆子時發(fā)出噼啪噼啪的聲響,仿佛在為老鼠婚禮放煙花。在湖北江漢平原地區(qū),老鼠嫁女這天被稱作“鼠添箱”。那個時刻,每戶人家都要把飾有花卉的面餅藏到隱蔽地方老鼠進書箱歇后語,不可以碾磨谷物,大人小孩都要求保持安靜,倘若驚擾了鼠輩,新的一年就會承受它們的侵擾。
